望闻问切美国病,沉疴积弊灯塔国
1
看不尽,繁华万里;转瞬间,落日残烟。
图昌盛,百年一梦;看兴衰,弹指挥间。
……
一个泱泱大国的盛衰轮转,置身其中的芸芸众生很难察觉。虽然史书中常有“盛世背后孕育着危机”的论述,但这类事后总结,实在算不上太高明。真正厉害的是关注当下的社会问题解剖者,他们往往毫不留情地直击病灶,笔调冷静且透析深切。
《谁偷走了美国梦》的作者赫德里克·史密斯,就是一名社会问题解剖者。他的关注对象当然不是乾隆王朝,而是他自己家的灯塔王朝。在本书前言部分,他极富洞察力地写道:“历史,往往具有隐匿的开端。”他推原论始,说美国的社会疾病始于1971年的盛世之下。
赫德里克·史密斯的职业身份是记者,他曾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(这是国际新闻界公认的最高荣誉)。一次是对美国“五角大楼文件”的报道(关于越战决策的丑闻),另一次是对前苏联的国际报道。他当时还写了本书叫《俄国人》,剖析前苏联社会的。果然,后来苏联解了体。到了新世纪,史密斯先生又把矛头对准了自己的祖国美利坚。这让我们也十分关注美国的历史命运。
2
《谁偷走了美国梦》全书采用新闻特稿的写法,大量的实地采访与调查,穿插人物故事与案例,夹叙夹议,层层剖析。这种写法的优点是真实,如同观看一部优质纪录片。作者似乎在对我们说,你们自己看看吧,美国就是这个德行。此写法的缺点也很明显,叙事和说理散乱,读者线性阅读时,难以归类和总结,影响对内容的理解。
为此,笔者纵览全书,对本书内容做了简要梳理。大要有二:一是美国病,即美国社会问题分析;二是美国病的药方,即美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。
美国病又可以分为中产阶级“表象”、上层建筑“症结”两个层面,前者是“果”,后者是“因”。先从表象上看,美国中产阶级正在遭受三座大山的压迫,它们分别是贫富差距、养老负担、住房危机。
贫富差距:一方面,财富更多地流向了大资本家和富豪阶层;另一方面,经济不景气,中产阶级陷入失业潮,退回到了穷人的生活水平。养老负担:养老金制度改革使企业负担减轻,而个人负担加重,并诱导群众将养老金投入金融市场,造成巨大损失,最终老无所依。住房危机:低门槛的住房贷款,是饮鸩止渴,套住了美国人民,也套住了美国经济,引发机构破产,百姓流离失所(即“次贷危机”)。
再从症结上看,美国的上层建筑(这里主要指政治上层建筑)已经深陷四个巨大的陷阱而不能自拔。这四个陷阱是资本控制、党派争斗、离岸经营、军事扩张。
资本控制,控制的是美国政府和权力机构。近似于“朝中有人”的裙带关系,国家出台的政策法规,大多有利于大资本家和少数富人阶层,把中产阶级的利益弃之脑后。党派争斗,争斗的主角自然是民主党和共和党。“驴象之争”虽是美国传统,但二极管似的相互攻击,坚决对人不对事,为了反对而反对,在历史上也是罕见。离岸经营,经营的包括制造业和科技业。许多美国企业把主要业务和生产线转移到中国,成就了“Made in China”,帮助中国经济崛起(谢谢你们),而让美国自己沦为出口原材料的“第三世界国家”。军事扩张,扩张意味着开支。从全球密密麻麻的军事基地,到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泥潭,哪个不是烧钱的游戏?几十年的穷兵黩武已让美国不堪重负。
既已知晓美国病的表和里,作者也开出了对症药方。书中林林总总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三个层面,经济、政治和对外关系。
在经济层面,强调的是基建与制造业。基建上要对标中国,称中国高铁投资3000亿美元(截止作者写书的年份),美国却只有100亿美元,天壤之别。为了制造业在美国的复苏,则应出台鼓励性政策和法案,吸引美国企业回归本土。
在政治层面,看重的是自下而上的民主运动。比如2011年的“占领华尔街”,被作者认为是美国民主的优良传统与成功典范。拉横幅、喊口号、示威游行、静坐抗议,迫使权力机构和政府妥协,让中产阶级和美国人民的利益得到保护。
在对外关系层面,决定与中国进行贸易战。目的是迫使中国就范,停止所谓“不公平贸易”行为对美国经济的伤害。这些行为主要有:政府控制人民币汇率、盗窃美国知识产权、低于成本价倾销等等。(笔者已查阅中方观点,对上述指控我国政府皆据理反对。)
3
《谁偷走了美国梦》对美国社会问题的剖析是在理的。大资本的野蛮与傲慢,富豪集团的贪得无厌,毁坏了国家政治经济的良性运作,让满怀“美国梦”的中产人民走向没落,从阶级层面上分裂了曾经辉煌的灯塔国。作者开出治疗美国病的药方,确是怀有一片爱国热忱之心,并部分预测到了特朗普上台后的执政路线,以及中美经贸关系的走向。这是本书的成功之处和价值所在。
但该泼的冷水还是要泼。本书作者毕竟是记者而非政治家,在野不在朝,列出的政策举措不免带有美国式的书生气,一是纸上谈兵,二是过于理想主义,三是未触及政治体制的根本。
首先,经济改革当然是必要的,但是资本渗透权力的顽疾不根治,好的经济政策也很难顺利执行。现任美国总统拜登想做“基建狂魔”,最初计划是用4万亿美元“大修”美国。老实说,他是对的,也与本书作者重视基建的建言不谋而合。口号可以喊得震天响,但要从大资本家身上薅羊毛,却难于上青天。所以拜登先生马不停蹄地游说四方,面红耳赤地与共和党讨价还价,然后再到国会和资本代理人扯皮。一路折腾下来,4万亿缩水到1万亿,法案才勉强通过。但这笔钱到底怎么出,从哪里出,还没有完全理清楚。而且,基建类项目牵扯到各方利益,在执行过程中免不了被卡脖子,设障碍,这在美国也是司空见惯。
本书也提到过,当年奥巴马总统推动税法改革,试图取消一部分针对富人的免税政策,但在强大资本势力面前,他也只能妥协退让,不了了之。如今拜登总统基建计划的命运,恐怕也是雷同的。
其次,指望自下而上的民主运动,是荒诞的。民主运动可能有助于中产阶级的利益声张,但它不能作为政治运作的主心骨。这类自发性的,冲动型的,没有统一思想和领导的民主运动,需要假定所有参与者都是绝对理性人,深思熟虑,有的放矢,才能维持民主运动的始终正义。而在实践上,这是不可能实现的,因为它违反了非理性层面的基本人性。这类民主运动往往会从非暴力走向暴力。2021年初的美国国会暴乱事件,已经证明了这一点。
最后,试图与中国打贸易战,甚至全面对抗的对外策略,更是行不通的。我们能够理解美国部分人士对中国恨之入骨的态度。在过去的四十年里,中国的经济崛起夺走了美国的全球地位,让山姆大叔在竞争中处于下风。然而,指责美国跨国企业和中国政府狼狈为奸,一起坑害美国人民的说辞,则有一点无能狂怒的孩子气了。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,产业升级是必由之路,一味地想回到过去的好时光,就意味着永远看不到未来。与时俱进,抛弃冷战思维(可能还有嫉妒情绪),与中国合作共赢,才是美国的真正出路。
4
1970年5月20日,毛泽东主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声明:“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,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!”这就是著名的“520声明”。
一年之后,美国的“隐匿开端”出现了。“鲍威尔备忘录”引发的工商界暴乱,永久性地改变了国家的权力格局。从政治鸿沟到经济失衡,从财富不均到阶级分化,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场大国衰落的历史图景。
但《谁偷走了美国梦》这本书不是站在演讲台前,给我们预测未来。它只是认认真真地诊断着美国病,给积弊难返的灯塔国写下一纸药方。无论书的作者还是读者,在大时代面前,都不过是渺小的尘埃。但生而为人,理应担当起生前的事,有所为有所不为。从这一点来说,我们与赫德里克·史密斯先生大概是共鸣的。